新書《偏安農場》目前正在火熱更新中,書中的主人公霍奇林玫藍受到很多人的喜歡,主要講述了:五九年冬,天未亮。“牛娃,套上車,咱們去縣裡,公社又分配了一批知青到我們大隊。”屋內,霍奇林剛起床不久,正前往廚房,準備做飯。聽到吆喝,知道是在叫自己,隨即應了一聲:“誒,就來。”整了整衣服。腦子裡轉…
《偏安農場》免費試讀第一章:大隊上來了新知青
五九年冬,天未亮。
“牛娃,套上車,咱們去縣裡,公社又分配了一批知青到我們大隊。”
屋內,霍奇林剛起床不久,正前往廚房,準備做飯。
聽到吆喝,知道是在叫自己,隨即應了一聲:“誒,就來。”
整了整衣服。
腦子裡轉了一圈,去縣裡接知青這事兒,趕早不趕晚,別誤了時辰。
早飯是來不及做了。
可家裡還有一個弟弟、兩個妹妹,三張嘴要吃飯,都是半大孩子,不吃早飯可不行。
也不見他有什麼多餘動作,只虛空點了點,二十幾個大包子就憑空掉落在瘸了一條腿的四方桌上。
順手抓起陶壺放在小火爐上,轉身兩手各抓起倆大包子,就匆匆開門而去。
天色只是微亮,北風呼呼的吹,從衣領口往棉襖裡灌,倒也不覺得有多冷。
這兒頭一年四季乾燥,風兒中沒多少水汽,帶不走大量體溫,也就是打個激靈的程度。
出了院門,將兩個包子送給門口的老農。
“老楊叔,還沒吃呢吧?大早起來蒸的包子,肉餡,可香了。”
老農也不客氣,接過包子往嘴裡送。
前兩年地裡大豐收,家家戶戶都有餘糧,偶爾吃嘴也不算什麼,頂多以後給霍家大兒子補上。
但作為長輩,該說的話還是要說的。
“你家四口子,就靠你一人養活,雖說這些年前景好,也要省著。”
“你肉哪來的?”
霍奇林靦腆的笑笑:“這不是前兩天去鎮上,倒騰了點錢,看到有,順手就買了。”
現在不是三年前了,農村人吃點肉不容易,鎮裡的肉糧油糖全憑票購買,農村裡想吃點肉,非要等到過年殺豬,才能分到一些。
只是老楊叔知道,霍奇林有那麼些本事,在鎮上認識不少人,有門路搞到好東西。
囫圇兩口將熱乎乎的大肉包嚥下:“快去套車吧,可不能讓城裡來的娃子等著,瞧這天冷的……”
說著抖了抖。
兩人來到牛棚,棚裡三隻牛,兩大一小,小的那只是今年春天才下的崽。
牛的聽覺不靈敏,可嗅覺比老狗都絕,聞到有人來,相繼睜開眼睛,這就算醒了。
霍奇林扛起草叉,從草料堆叉了大約三十斤的量,放進食槽。
倆牛大口大口咀嚼,不到十幾分鍾,食槽裡就空空蕩蕩。
“要打牛草了喔……”
老楊叔咂咂嘴,吐出一口旱菸,他是老煙槍了,手上那杆子菸斗,從闖關東時就用到現在,寶貝的緊。
說是玉做的,可幾十年下來,早被煙燻的黑不溜秋。
“讓那些知青去做吧,他們一個個的,都沒幾個公分,免得明年發糧了,又該咋咋呼呼。”
“也就你心善……牛也吃飽了,咱倆快上路吧。”
自從推行公社,知青們的口糧就緊張起來了,其一是因為工分制度,按勞分配,其二是下鄉補貼取消,知青們沒糧又沒錢,日子肉眼可見的越來越難過。
應和一聲,霍奇林從牛棚里拉出兩輛板車,與老楊叔各套了一隻牛,趁著天邊魚肚白,離開剛起炊煙的小村落。
“唉,也不知道上頭咋想的,趕著這個點讓娃兒們下鄉。”
老楊叔全名楊開泰,原是楊堡村村長,今年公社才推行,改了楊堡大隊,他便成了大隊長。
這楊堡大隊靠近長白山,附近水資源充沛,黑土地肥沃,物產豐富。
但再豐富,糧食也不會自個兒從地裡長出來,因此老楊叔難免抱怨。
大夥兒都貓冬了,根據新證策,沒有工分就沒有糧,這個時間點下放人員,可不就是為難老鄉麼?
趕著車,時不時回答幾句,從薄霧到霧散,太陽如害羞的閨女兒般,總算依稀可見縣城那塌了一半、斑駁的老城牆。
“這老牆,說要拆掉,都說了三年,塌了一半,也沒見動手……”
穿過城門,就可見縣裡來來往往的行人,一層老房一棟挨著一棟,更遠處,兩三層的磚房猶如鶴立雞群。
那是糧油加工廠新蓋的員工宿舍。
霍奇林也不左顧右盼,這年代風看了好些年,早已過了新奇,現在只覺得煩躁又無奈。
國家發展還是太慢了點。
倆人穿街過巷,來到縣城唯一的交通機構,汽車站。從鎮上回來的班車剛巧進站,正應了那句話,來得早不如來得巧。
省得這大冬天,還要在寒風裡等待。
班車停穩,霍奇林打眼瞧去。
車廂裡和沙丁魚罐頭沒啥兩樣,讓他想起前輩子上班通勤,公交車也是如出一轍。
想著,‘噗嗤’一聲就笑了出來,露出兩排瓷白的整齊牙齒。
“嘿,我說牛娃,村裡我就沒見過牙齒比你還白的。”
吱吱牙,霍奇林灑笑:“我又不抽菸,天天刷牙,牙齒能不白麼?”
說著話頭,從牛車上拿起一塊木板,兩排碩大的紅字:楊堡大隊知青集合點。
舉著牌兒,省得費口舌,張嘴就要被灌一肚子冷風。
“接我們的人在那兒呢,快去集合。”
這一車四五十人,一大半都是下鄉知青,小年輕們正迷茫呢,有個小姑娘眼尖,拉著同伴,擠開人群,就往霍奇林這邊兒跑。
聽見動靜,其他知青轉頭來看,又有五個人出列。
湊到近前,四男三女。
添了七張嘴,知青點裡又該有好戲看啦。
“倆男倆女上我這邊,其他人坐大隊長那輛車,動作都快點。”
霍奇林雖不過是半大小子,知青們看上去年齡都比他大,但前者卻身強體壯、個子忒高,乾脆利落的氣勢,沒人敢觸他黴頭。
知青們便自覺分做兩邊,手忙腳亂的安放行李、爬上車斗。
老楊叔拿著名單,一個一個對著人頭和證件,確實沒有出錯,才抖開韁繩,和霍奇林一前一後離開汽車站。
這時候,風更大了,太陽不知躲到哪個犄角旮旯,一點溼潤打在霍奇林手上。
這冬天的雪,說下就下。
“好……好冷……”
“濃怎麼不換上大棉襖呀?”
“我……我媽……我媽不給我買……說忍一忍就過去了……”
車斗上傳來女知青的對話。
聽口音,一個是滬市來的,另一個應該來自閩省,具體是閩北閩南,倒是聽不出來。
霍奇林搖搖頭:
“哪個媽那麼不負責任?咱們這兒冬天是忍一忍就能過去的?怕不是讓你冷死過去吧?”
“稻草下面有棉被,再熬一熬,很快就能到地頭上。”
頭也不回的交代兩句,又衝老楊叔開口:
“老楊叔,咱趕快一點,別讓人娃兒凍病了。”
“唉,就你會做好人,算了,就讓牛兒受累吧,總歸不能讓人受了寒。”
嘟囔抱怨一句,老楊叔也接受了霍奇林的建議,牛車速度快了一些。
“行了吧,老楊叔,咱大哥不說二哥,車上還悄悄備著棉被,而且公社上哪個大隊長比你勤快,說不定才剛剛準備出門接人吶。”
“咳咳……”
楊開泰被土煙嗆了一口。
“就你多嘴。”
多不多嘴,霍奇林還是要說的,主要是故意說給知青們聽,拿大隊和大隊做比較,讓他們知道村裡的好,以後少做些么蛾子。
主要是前兩年,公社裡幾個大隊都有知青偷了村民的雞鴨,為了以後少些麻煩,這才不得不提點幾句。
果然,一路走來,路上行人一個都沒見到,其他大隊真沒把接人的事看的多重要。
“等著瞧唄,汽車站那些知青們,多少要病倒一半。”
雖然乾燥的風並沒多冷,但這風雪天氣,人在戶外凍了半天,該病的還是會生病。
進了村,先去牛棚,安置好兩頭牛,讓人下了車。
霍奇林本來想直接回家的,見到女知青中有個瘦的和麻桿似的,扛著行李十分吃力。
便伸出手,幫人提了起來。
“我……我自己來,可以的。”
“妹子,你可長點心吧,這到知青點一里多路呢,瞧你凍成這樣,咱還是快點進屋吧。”
知青點距離村裡頭還是要走點路的,那是黎明前地主富戶的房子,那時候有錢人哪兒會和泥腿子住在一起?
“謝……同志,謝謝你,我叫葉錦瑩,你……你叫什麼?”
名字還挺好聽,不像小家小戶用的字兒,父母輩應該是有文化人的。
“霍奇林,大隊裡放牛的。”
說著話,倆人已經落後了一節,主要是小姑娘冷的走不動路。
“霍同志,你……你好。”
“嗨,大隊裡沒那麼多規矩,什麼同志不同志的,喊我名就行。”
這年代,城裡年輕人見面喊同志,村裡什麼大妞、狗蛋、鐵柱,或者隊長、組長、支書,不是喊名,就是喊職位,哪有那麼多講究?
包括知青,社員見了,也是一樣喊人家名字。
喘著氣,路上幾乎沒個人影,這天氣,還下著雪,沒人願意出來活動。
走過兩片田地,才算是到了知青點,推門進入院裡。
這房子還是四合院格局,雖只有一進,前後卻有兩個大跨院,知青們種點菜,緊夠吃了。
北屋正房重新壘了灶臺,左右門鎖著,還不是當初最早那批知青搶著要住進去,險些打起來,老楊叔就給上了鎖。
左右各兩間廂房,都住了十幾人,大隊上共二十多個知青,確實是鬧騰得不得了。
“新知青來了,你們男女知青組長都出來接一下。”
不一會兒,左右廂房屋門打開,一男一女倆知青罵咧咧的走了出來。
幸好風大,只見到嘴巴一開一合,沒人聽到他倆說的什麼,否則又是一頓雞飛狗跳。
“七個人啊?”
“大隊長,俺們這邊可住不下人啦,一個屋擠五個人,一個屋擠六個人,晚上翻身都困難。”
“對,大隊長,我們男知青這邊也是一樣。”
楊開泰有些為難。
知青點的情況,他確實清楚,東西四間廂房確實沒地兒擠了,但這大冬天的,也不能把人往倒座房趕吧?
院子南側一排倒座房,坐南朝北,是以前的下人房、雜物間,最大不過十平方,還沒有炕,讓人住進去,真真會凍死個人。
“老楊叔,把北屋鎖開了吧,讓人住北屋去。”
北屋左右房間,以前是住的主家、主母還有家裡長輩,寬敞、亮堂,條件要比東西廂房好不少。
於是,那女知青條件反射般,就嚷嚷起來:
“不行,憑什麼讓他們住北屋啊?要住,那也是讓俺們老知青去住……”
“憑啥?就憑你現在說的這話不中聽唄,還能憑啥?”
霍奇林撇撇嘴:
“沐知青,我看你是個女子,原不想把話說的難聽,我醜話說在前頭,若是這次你們敢像兩年前一樣鬧,我就讓張支書把這事兒寫在你們檔案上。”
“另外,以後每年肯定都會來新人,來了新人就住北屋,這話我說的。”
霍奇林發了一通火,楊開泰只是看了一眼,沒說話。
雖然他只有十六歲,而且在大隊上也只是個放牛娃,但人緣好、會來事,而且家家戶戶多多少少都得了霍奇林的好。
所以別看他人小,在大隊裡,說話也是有分量的。
“你……”
沐知青著急上火,卻總歸不敢再說什麼喘大氣的話,她也來了楊堡大隊兩年多,自然知道眼前這少年,在大隊裡家家戶戶都當成寶一樣兒的。
可不敢得罪了人。
事情就這樣定了下來,男知青組長那邊也不敢多說什麼。
只是外邊七人正忙碌著,原二十幾個知青沒見一個出門幫忙。
霍奇林嘖了一聲,幫助老楊叔把人安頓好。
去年新來知青也是大冬天,男女組長雖說有怨,卻也安排人給做了飯。
今年這一齣,他算是看出來了,剛被自己數落一頓,這是想給新人一個下馬威呢。
“心眼也就比最小號的針眼兒大一點……”
搬著行李走進北屋,霍奇林吐槽也不放低聲音,趕牛練出來的嗓門,方圓幾百米都能聽到。
安置好了人,老楊叔嘆口氣,搖頭擺尾的走了。
霍奇林心頭多少也落了不忍。
現在不比以前,是個人都知道下鄉有多苦,而且取消了知青補助,再沒人願意上趕著‘爭當先進’。
這七個知青,旁人只要不是瞎子,都能看出來條件有多差,估摸著一定都是家裡不受待見的那一個。
於是,霍奇林把人招來堂屋灶房:
“你們自個兒去倒座房拿柴火,先把土炕燒起來,休息一下,別出門啦,我一會兒把你們的口糧送過來。”
出門在外,都是十六七歲的小夥兒、小姑娘,但凡能在城裡呆下去,也不會被下放——這話可一點沒錯,真不願下鄉,家裡砸鍋賣鐵也能買個工作的。
所以能幫一點幫一點。
小說《偏安農場》試讀結束!